西医的疾病种类及亚类细目有22500种,而中医疾病在《伤寒论》中只分六种,加上《金匮要略》中的杂病病名,共计约五十种,就概括了所有的疾病现象。
神是一,阴阳是二,三就是三阴三阳。
中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医学的定位,基于《内经》中“道”和“神”与“阴阳”等重要概念蕴义的抉发和合理推论,这是一件有趣又非常严肃的工作。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西医的疾病种类及亚类细目有22500种。
1,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意味着中医抓住了“证”,就可以完成对疾病的施治。那么,“证”的实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与中医对疾病的根本认识相关。中医认为人之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二气交感气化完成的,并以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正常情况下,此升降出入有一定常态,超过常态就可能发生病变。“证”即是阴阳二气在升降出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超出常态,偏离了本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性质的概括。
那么,阴阳的本位又是什么?阴阳的本位是指在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中内阳外阴的相对位置。对于这一本体结构的认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直觉来形象地感受。试想,在生命个体内,如果阳在外,阴在内,给上一个时间过程,阴阳一动则自然分离;而内阳外阴,给上一个时间过程,阴阳一动则自然实现交感,属性使然。
阴阳的体如此,而阴阳的用又当如何呢?阴阳的用就是在体的基础上进行升降出入的活动。故人体欲无病,需保证阴阳二气的交感气化不偏离内阳外阴的本位范围,这是前提,亦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实质。
中医论发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何谓“正”?何谓“邪”?中医认为:“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故在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中,阴与阳升降出入活动未偏离各自的常态即本位范围为正,偏离了各自的本位范围的则为“邪”,亦即“正”为“当其位”的阳气或阴气,“邪”为“非其位”的阳气或阴气。“邪”的状态亦称为“逆”,即《素问》所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伤寒论》则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指中医以望闻问切所获脉证,对阴阳正邪进行判断,并调整其“逆”状态,设法使发生不同程度“逆”的阴或阳回归各自的本位,保证气血通调,使机体痊愈。故辨证论治的实质从根本上就是“扶正祛邪”。
因此,“辨证论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即阴阳与疾病的关系问题。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
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
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如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这种情况要扶助阳的气化功能。
再如甲状腺肿,那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而致。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形成了肿胀。对于这样的病,光是通经活络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脉之阳气才是治本之道!
比如肿瘤
这是明显的阴性病
首先,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会生肿瘤,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的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因此,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执行功能,属于 “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肿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由此可以推出: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可以用到艾灸、姜汤亦或是温性的中药等。
改变体质,攻逐病邪,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
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治本之道扶阳、散寒、祛瘀.
2
中医自愈机制的揭示
阴阳的问题无非有两个方面,即“阴阳和”与“阴阳不和”的问题。什么是“阴阳和”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和”就是阴阳二气由体而用的完善状态,不管如何升降出入,阴阳都遵循着“阴平阳秘”的原则,其阴阳关系能很好地保持在内阳外阴的本位上。阴阳不和呢?即阴阳二气在升降出入中超出了常态,其阴阳关系离开了本位,处于“非其位则邪”的状态。
关于“阴阳和”的意义,我们需要一个更清晰的表述。《伤寒论》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里提到一个“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问题。那么,人体是否存在一个“自愈机制”呢?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我们可以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两段经文找到进一步的线索:①“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何谓“调”呢?“调者, 和也”(《说文》)。因此,以中医的立场而言,我们在观察和治疗疾病时,不要细究是什么病,只要把阴与阳调到各自的本位,调到“阴阳和”的状态,亦即“正”的状态,保证人体气血通调,人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处于自我向愈的过程,直至痊愈。也就是说,人体确实存在一个“自愈机制”,实际上,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一个根本思想,而且,这一机制在中医理论与临证中是根本性的,是一以贯之的。
3,中医作为自然医学定位的基本原由
1、“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何谓“得道”呢?《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故得道者,其在阴阳和也。《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可以明确下来,如果人体之阴阳处于平衡的“和”的状态,就能合同于道,就能“道法自然”。
2、“道法自然”蕴义的抉发
那么,我们对“道法自然”又能作出什么解读呢?“自然”二字的确实含义是什么呢?“自”指自在的本身,“然”为当然如此。《道德经》所给出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是道的本来属性,它根本不需要另外效法谁,道本来如此,法尔如是(参考文献:南怀谨《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3)。故中医自愈机制的基本原由,可以如是说:只要人体阴阳处于“阴阳和”的状态,气血就会处于通调状态,人体就能够接近或处于“道法自然”的状态,就自然而然地处于康复或健康的状态。这是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如果中医工作者能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临证时方向上就不会混乱,也不会被这个病菌那个病菌迷惑。
4,中医自愈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自愈机制的顶层设计是阴阳和,阴阳和才能道法自然。而人体的阴阳和,是在天地气交中的阴阳和,是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应的阴阳和,这不惟关系到生命的本质,亦关系到疾病的实质。因此,当我们对人体的自愈机制作进一步讨论时,前提就是以天地气交的气化活动为其背景。
1、关于“症候”的原本定义
阴阳二气的活动通过什么来体现呢?通过“象”。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有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那么,气变化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呢?《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所以,我们说气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候”,或者说“候”是体现气象的基本单元。因此,“症候”的原本定义是:处于天地气交中的人与六气变化不协调的异常的生命征象,这里强调了症与候的必然联系性。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在讨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时,症候描述为“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虽然,这些症候是指“岁木太过”时出现的相应反应,但却有一般性的意义,即生活在天地气交中的人,其身体的仼何反应无不是对天地阴阳气交气化活动的感应,如果这种感应出现了异常,就可能发生疾病。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因而,我们对症候的审察,必须是在天地六气变化背景下的审察,所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是也。
现代中医教科书对“症候”的解释,通常是指互相关联的症状总称,没有考虑“症”与“候”的必然联系,表面上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有出入,实际上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中医原本思想观念相续上的断裂。
近年来,中医界研究经方、运用经方已成欣欣向荣之势,这是好事情。经方中蕴藏着深厚精妙的辨治“密码”,经方运用精准恰当,临床效果显而易见。一个中医临床者,想要提升中医造诣和功力,提高临床水平和效果,经方学术这一块是躲不开的。由于经方学术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完整的思想体系、无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因此上,把经方学术升格为经方医学,我个人持非常赞同的态度,在写文章和讲课时明确使用这个称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那么,怎么定义“经方医学”呢?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在仲景辨治思想(就是辨病辨证辨机思想)指导下,遵循经方运用规律,以及经方思维“背景”下每一味经药的性味功效,以经方本身或根据其方构精神自主组方来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的中医学术,就是经方医学。
运用经方本身来辨治,称为经方学术或医学,大家肯定没意见;但说到以经方构架精神自主组方的话,可能有异议者不少。为了这个观点,这里,我要举一个大医家,就是叶天士。说叶天士是经方圣手,反对者应该不多,但叶天士更多的时候不是原原本本运用经方,而是掌握了经方之精神,自主组方,而获正反相得、左右逢源之妙。顺便再举一个叶案以略略探讨和说明。《叶氏医案存真·卷二》有这样一例案子:温邪深陷少阴,肾液被劫,厥阳内风上冒,病见瘛瘲,舌缩,语言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似寐。处方:真阿胶、鲜生地、黑元参、鲜菖蒲、川黄连,冲童子小便半盏。此为滋养下焦之阴,清解少阴温邪之方,法从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出。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伏少阴,此治热伏少阴,故用阿胶、生地、元参滋少阴之液以息风,川连直清其热,佐菖蒲宣窍达邪,仍以人尿为使,引诸药直达于肾。叶氏将温阳回逆之法化为滋阴清温之用,由此推陈出新,由正而反,非深入仲景堂奥者,不可至也。如此之组方遣药,你能说不是经方医学吗?我认为,这正是经方之思想、经方之精神活生生的体现。
但是,经方之运用,表面上确实存在着“方证对应”的规则,尤其存在某一经方(或经药)和某些“特异性症候(指《伤寒杂病论》所述病证中出现的一些特定的突出的显著的症状症候类表现,如项背强几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之间的对应关系,此便是当下症候群和经方“对接式”之“方证对应”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稍有理解能力者便能想到,这个“对应”有很大的相对性,“特异性症候”所对应的病机绝不是唯一的,因此,和经方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些医家提出“抓主症”的方法。但对这个“主症”,医界理解又有不同,有人认为,主症就是患者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这其实类似于上述“特异性症候”了;有人认为,“主症”是体现疾病本质的症状(刘渡舟老),不一定是最明显最痛苦者,但多存在于仲景条文中。这就靠谱了。有经验有功力的中医,往往熟能生准,一下就可抓住这个“主症”,而能比较恰当运用经方;但初学者或功力经验欠缺者,还得通过辨证辨机的过程来确定病机证机,在疾病本质辨别明了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遣方用药了,而哪个是“主症”的问题,在当时就不是十分有意义了。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就熟能生准,以善抓“主症”的方法而运用经方了。但大家一定要明确,这种方证对应其实走的还是辨证辨机的路子,只是“无意”中完成罢了。
还有一种“抓主症”的方法,如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发现总结的一些经方“主症”形式,在表面上就更具“特异性”和“唯一性”。这个“主症”不一定是仲景条文中存在的,而是以仲景条文所述症状和对应方药为基础,联系《内经》、《难经》有关论述,通过探讨病机而获得。如他认为,医生叩敲右胁肋若患者感觉右肋弓下疼痛,同时右肋弓下也有压痛者,就是百分之百的小柴胡汤证;紧张(总沉不住气)就是甘麦大枣汤证;肚脐左侧,中指同身寸0.5寸处有压痛,就是四逆散证;脐上一寸处有压痛就是旋覆花汤证;左少腹有压痛就是桂枝茯苓丸证;等等。这种方证对应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临床也有一定的可重复性。这个方法是获得结论后自己和别人再行逆推而选用经方,而发现这个“主症”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临床要重视,要借鉴;但余意,还是需要互参其它症候,以作万无一失的确诊,避免一症定方,因为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事物。
患者临床表现出来的各种症候信息,是病机于不同方向、不同系统、不同脏腑、不同组织的外现,各自之间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无主次之分,只有通盘考辨全部症候信息所得病机或证机,才可以比较完整地涵盖疾病的本质;当然,于此过程中,一些“特异性症候”、“主症”可以在辨证初期首先提供一些辨证线索,使得在复杂的头绪中可以较快捷较准确地提练出主要矛盾,有时对辨证能起到突破性的作用,还能让你立即联想到对应的经方来,所以,这些“特异性症候”、“主症”于临床是不可轻视的,而最终得出完整精确的诊断还需通盘的辨证辨机,二者不可偏废矣。
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必要的是,要充分重视一些“特异性症候”、“主症”和对应经方之间的本质联系;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或掌握这个联系,只以各种形式“方证对应”来运用经方,则定有“方机不符”的情况存在而疗效大打折扣;并且,如此“方证对应”的方法则大大局限了经方经药的适用范围。只有以病(证、症)机沟通经方(经药)和特异性症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抓住经方的思想、经方的精神,才能以此为依据精准而游刃有余地运用经方经药,而最终达到临床效果更大化。
2、人体“法则天地”的两个根源
人体“法则天地”的两个根源是“气立”和“神机”。何谓“气立”?何谓“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天元纪大论》则曰:“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以上论述,使我们能够从原有的天人合一的诸多信息中找到核心,并一以贯之。
人体生命活动有两个根源,一个是根源于外根源于天的,名曰“气立”;一个是根源于内根源于人的,名曰“神机”。“气立”是什么呢?气立实质上就是指宇宙间三阴三阳,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存在。此三阴三阳是阴阳二气交感气化的六种表现形式,它们是天地变化的纲纪,主导着生命活动的次序和有效性。如果没有天的春夏秋冬六气背景的气化活动,大地就没有生命在形上的生长收藏,所谓“气止则化绝”。而神机是什么呢?神机实质上是指与天之气立息息通应的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只有在能够与天之气立息息通应时才存在机能上有效性,才称为神机,所谓“形气相感”也。而“神去则机息”,强调的就是脏腑经络与天之气立通应的前提为有“神”的存在,如果无“神”,生命之“机”将停息。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病机是什么?所谓病机,即生命个体不同程度的“神去”之“机”。“机”生病时,相应的脏腑经络机能便不能有效地与天之气立相通应。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中医的“神”又是什么?
5,《内经》中“神”的蕴义的探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但上述经文中,作为“万物之父母”的天地,其阴阳动静上面,还有一个力量,即“神明为之纲纪”,而不直接说是阴阳为之纲纪;而“成为人”的条件,除具“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外,还必需“神气舍心,魂魄毕具”。那么,此处“神”或“神明”是什么?如果简单说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其主宰,或是心主之神志,显然失之含糊而难以准确理解上述经文。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责为限,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经文中对“神”在东方的系列作用的描述,在同篇大论中,对神在南方、中央、西方、北方都有相应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神是某种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近人李阳波将这种相互关联的因素链名之曰“宇宙神系”,或结合上述经文中具体给的“生”、“在”、“其”、“伤”、“胜”诸因素发明为“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用意极其深刻。对于这样一个“宇宙神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着几乎相同的描述,而《素问·天元纪大论》在神的蕴义上也有着等效的呼应,故在《内经》的理论精神中,对神的生化作用的强调是显然的。
一、本神的由来
本神的概念源自于《黄帝内经•灵枢》的“本神篇”。“本”是一个指事字,指树根;“神”则为形声字,示傍申音。《说文》言“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天垂象就是上天的启示,是古人的信仰。《说文》神的解释认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在《广韵》中认为:“神,灵也。”也就是指人的精神活动。那么所谓本神就是“本于神”,或“以神为本”。《内经》作为一本至高无上的医学经典,当然是以医学为主导思想的书,故称之为医学圣经。因此,《内经》本神学说的主要核心观点就是在临床诊治之时要以神为本。
二、关于神的概念
和中医本身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一样,中医有关“神”的概念也是基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我们先来看看神这个概念究竟有几个含义,然后再去理解神这个概念对中医神志学说的影响。
1. 天神,宇宙之主宰
正如《说文》所说的那样,神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天神,即宇宙的主宰。商代的甲骨文里,有极其大量向天神问卜的卜辞。正如《说文》所言的“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说“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也说明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祭祀天神,而且认为神是宇宙的主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谈及神的时候就会由内而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在天的主宰下,神是起源于宇宙天地的。如《系辞》中有云:“天生神物。”《荀子•天论》也有:“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也表达了“天生神”的观念。
2. 自然天地,宇宙自然及其规律
神也是用来表示自然的。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个天生之神就是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接着又言:“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等五行天地对应关系。这里以神为首开始论述,就是以天地自然为起始来逐步揭示宇宙自然的规律,包括了阴阳、子午流注,以及天六地五的天地周纪的天元纪的概念。
《荀子•礼论》中说:“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在《礼记•祭法》中明言“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说明古人认为神也是自然的代名词,甚至认为神寓于自然万物之中。
3. 能量,能力,自然或超自然
正因为中医认为在天为玄,玄生神,这个神就有了超出想像的能力与能量。诸如天崩地裂、海啸风暴都是神的能力,同时又有着巨大的能量。如《山海经》的四方神“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还有图腾之后的五方神以应五行之属,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居于四方,司天运,定天命,能力无边。当然也有恶神,如民间传说中的五通神就有邪恶的能量和能力,也需要给予祭祀来求得平安的。人体以精神为机要,精之能量为精气,神之能量为神气,而化于形者为形气,又有血气、榖气(食气)、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等说,皆根于气化之说。而神气为人身灵魂之气,通自然之性,故而,顺应自然则神气和谐而为正能量,使精神健康;违背自然则神气失调而为负能量,使精神衰败。
4. 未知的奥秘,科学尚未了解的
在《易经》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学说,表明了宇宙自然的奥秘无穷,然而阴阳为其道,是其总的规律与原则。《孟子》也有“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说法,都表明了神有玄奥和高深莫测的含义。一般而言,目前尚且未被科学证实和理解的事物和现象都有神秘叵测的特点。
5. 赞颂,出乎意料,神奇的
神还有赞颂的含义。中医历史上出现的扁鹊,淳于意等都被尊为神医。伟大的工匠被称为神工,极佳的写作被称为神笔等。其他如神机妙算、神武雄才等都是赞赏和赞颂之意。在中医界也有人称好的针法为神针,称好的药物为神药等不足为奇。还有神奇的含义,如《后汉书•张衡传》说“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就是这个含义。
6. 神志,内在的灵魂,五神,与肉体相对
神在中医学里的重要含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和功能。如五脏“藏神”的概念,心为藏神之脏而统领魂魄志意为“君主之官”,都是中医神志学说的核心内容。中医学认为神的概念包含了所有的感知觉、意识、认知、记忆、思维及情感等所有的心理功能与过程。这个神是与肉体相对的,所以,在《内经》中经常“精神”连用,指的就是“精”与“神”这两个层面的概念。在《八正神明论》中讲解了神的含义,即“若风吹云故曰神”,所以神指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之神。
7. 生命,生命活动,得神的状态及其外在表现
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与失神是是否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点。当人的健康状态良好或由恶转好的情况都可以称之为得神,反之则健康状态不佳或由好转恶的情况都可以称之为失神。在《灵枢•病传篇》中所说的“生神之理”就是生养人之生命的道理,这个神尤其指的是生命。同时,神也是生命力,即得神的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表气色和生命活动表现出来。不仅是望神,中医四诊方法都可以了解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力,从而对人体之神的得失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人神的概念范畴和非常有中医特色的概念。
8. 鬼神,迷信
《素问•五脏别论》曾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正是说明了医术与迷信的区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客观的和实际的,从医巫不分到医巫各行其术,各有其专,甚至还有相互的争执。尽管《内经》中有像鬼臾区这样的巫师大家,但《内经》的理论显然是主张信医不信巫的。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中概述的扁鹊与巫对立的观点:“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中医秉承了这个思想体系,因此才能很好地保持了中医学的,以古代的自然的认识理论和哲学为基础的,合乎天地之道的医学体系。如《灵枢•贼风篇》中认为:“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岐伯的回答是基于临床实际的心理神志反应,认为是志有所恶,即人的性情好恶所导致的情况,而并非是鬼神迷信的问题。
那么,神之于创生万物的道又是什么关系呢?
以上《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三篇大论皆言及“在天为玄”和“玄生神”。何谓玄?我们以“在天为玄”为引,联系古人用圭表观测天道变化的史实,认为玄即是日晷玄影,天道的变化产生了玄影的长短变化,而玄影的长短变化过程又出现了万千气象,故《道德经》首篇以道之“玄之又玄”为“众妙之门”,《周易·说卦》则曰:“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系辞》亦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前后贯之,神与道便显示出了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把道认定为天地的本体,那么,神只能是道之用,或者认为神是道的一个信用。” (参考文献:卢崇汉《扶阳论坛5》[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9-52)
神为道之用,阴阳又是什么呢?《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则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依此两段经文,可知万物皆备之阴阳,亦为道之用也,并通过象反映出来。神为用,阴阳亦用,二者关系如何呢?《素问·玉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道在于一”,此“一”显然指神。上下综合,其结论:神是一,阴阳是二,以其对待故;那么三是什么呢?三者多也,以《内经》立场言,三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者何?即前述之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内经》云:“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此经亦谓此三阴三阳也,化生万物在斯,会通天地与人亦在斯,其所本在道,所出在神。因此,道之后曰神,神之后曰阴阳,阴阳曰象,象以三阴三阳变化之为用显示耳。
3、关于神与精的关系
神之为“一”与阴阳的关系,我们尚可从神与精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内经》云 “精化为气”,又云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由此推断,精是气的贮藏形式,气为阳,藏指阴用,精即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对而言,精在人体就是一,其藏于先天肾,肾属水,亦与一相应,以“天一生水”故也。那么,精与神又是什么关系呢?《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如何理解呢?天地之德,惟道是从。道之下有象,象中有物,物中有精,而精中有信。自古及今,我们以此而阅“众甫”。“众甫”者何?万物之始也。物质者,没有信息是不可想象的。《庄子·逍遥游》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这也有一个息,描述春喧时际,生物以息相感而竞发之状,斯息即信耳。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神”与“信”古代通用。故精中有信,即精中有神。如此,精之真义粲然自出,其因阴而质,因阳而能,因神而信,“故精也者,乃藏于肾之阴阳合一且存信者也,其质也、能也、信也、一也”(参考文献:卢崇汉《扶阳论坛5》[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9-52) 。所谓质量、能量、信息合一之种子也。《周易·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物之体撰通德,同气相求,乃其中有信也。精中所藏的最基本的信息就是阴阳和,这与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是一致的,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精者,身之本也。”
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依此而言,人之不病,在“正气存内”;人之所病,在“其气必虚”。这里,虚为何?“精气夺则虚”;正为何?《广韵》曰:“精,正也。”《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故说,生病是“正”出了问题,亦即“精”出了问题,“神”出了问题,“一”出了问题。就《内经》精气理论而言,精是气的贮藏形式,气是精的起用状态。精为体,气为用。生命活动实质就是精气互化的活动,所谓气化也。精足而气充,气充则气血通调,故气血通调亦反应出精的状态,精神的状态,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汤液醪醴论》又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这里是指精的气化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神用“不使”而引起“形弊血尽”。精的气化正常与否,可通过阴阳之象反应出来。因此,我们通过对阴阳具体象的把握和干预,实现精足于内,实现阴阳和,实现道法自然,而神机自调,疾病自愈。
【在台湾,关于厥阴病心理学的修道病太严重了,所以我们台湾人是已经完全没有“精气”了。像这个没有“精气”这件事情,当然中医有这样一个讲法了,以中医的辩证,你阴阳分裂怎么样,那我们说一个乌梅丸证。就阴阳分裂,上面有火,下面有寒是不是?比如说饥而不欲食,他胃火旺,会饿,可是他脾阳虚,不会想消化是不是?或者痛,上痛颠顶,下痛阴部对不对,就是这个百会跟会阴一起不对劲,一起裂开,一起痛,就是乌梅丸证的种种特征。那至于说这个吐蛔虫是这样子,那个厥阴风木之气坏到极点的时候啊,那个风木之气都变到邪风去了,那个身体的卦象是山风蛊,你知道蛊什么东西?一堆虫在吃在一起的卦象,那他的蛊的卦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什么虫啊,病毒啊都找你,就是身体变成癌细胞跟病毒、跟虫的肥料去了,那样的一个象。那当然我的话,我用乌梅丸一向用辩证法嘛,有没有气上冲胸啊,心中热烫烫啊,有没有饥而不欲食啊,有就用。可是上次李辛来的时候,说用乌梅丸救回那个一刀哥爸爸的事情啊,李辛他讲到用乌梅丸的辩证点,就是他看到一刀兄的爸爸,哎呀,这个老人家糟了,因为他眼中无神。就厥阴病坏到那个点的时候,就这个人具体地在意识形态上的证据就是,他的表面意识已经没有潜在意识的含量了。那这样子的边界点的人,如果他的体质是亏损的人,最后能补他的这个药是小建中汤的这个技术。所以在我们台湾有一个中医的俗话,就是我认识的一个人带起来的,他说:小建中汤是国民补药。国民补药的意思是,很多补药你的身体是不够格吃的啊!就比如说吃黄芪,你少阴人吃了变笨,就是你吃了反而变笨,就黄芪绝不是补。国民补药,就小建中汤够阴,就接近物质层面接近到是西医的手术一样,所以他可以很不调体质,就是你的体质已经烂到厥阴篇偏中间跟下面了,小建中汤还有补点的感觉,就是补到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就是说,这是最不挑人的药方,也是最接近西医的药方。我没有说这些药好是不好,这只是向度的问题。那么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之神,但为什么台湾有这一个人把小建中汤热炒起来呢?那是因为那个人本人是掉到这个地方的厥阴病体质,他自己如果要补的话,他也没别的招了。也就是像这样体质的人,他怎么觉得真武汤好用,真武汤是一个他体质完全勾不到的药。那你不能说真武汤一定要你太阳寒水满格的人能吃,你真的只要到少阴就有用。但到底是这个向度的问题,但实际上他会不会有效,关键是在于这个人有没有“精”。也就是这个人表面意识里面还有没有潜在意识的声音,还有没有神这个问题。有神的人,或者神很大的人,你用小柴胡汤,用真武汤,效果像仙丹一样。那“神”要多大呢?我这样来说好了,比如说我佩服的人里面有一个是我妈妈。我妈是一个第六感很敏锐的人,而且她老了,对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计较了,就更加敏锐。所以呢,我要想跟我妈讲话,我就对着天空讲一讲:妈,打电话过来。她就会从美国打电话过来,就是她的潜在意识含量有到这儿。那这个因为我妈的潜在意识的含量在这样,当然我也有时灵、时不灵的时候,只是最近成功率高一点了,而且你要找你妈,最好你打去。就是她的潜在意识很容易接到讯息,她朋友打电话给她,她就说,怎么我才想到你,你就打电话来了,就这样的状况。如果一个人的意识比较像我妈这样,就是表面意识被潜在意识主导的比较多嘛,可能日常生活中,这个主导量就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其实我还没她的多,是真的,我是上课的时候比例高,过日子的时候比例低。就是容量多,那我妈这样的人,像她的这种心灵品质的人,你根本不必学《伤寒论》的辩证,她家里的科学中药就一罐柴龙牡,一罐真武汤,万病搞定。你想想看,如果这个人你不管虚损哪里,你用真武汤补出一股水精之气,绕全身一周,然后紫气够了,有干细胞哪有破损不能修啊!然后柴胡龙骨牡蛎汤不管你十二经络有伤,反正洗一洗伤痕没了,病就没了,就好了,就这两方就是仙丹。就是你心境能到这个点的话,只两个方就够用了。我们昨天还说什么要疗愈胆经的挫败感,要疗愈肝经的愤怒什么的,对不对?你有这个底子的话,这两个方没事了。但是呢,如果有一个人,他的体质呢,他的心真的低落到只剩小建中汤,觉得有一点滋润感了,其他的四君子汤都不行,黄芪建汤也不行,已经快要变成机器人的。就是心里面的神快要熄灭的一个人,李辛说乌梅丸证就是眼中无神嘛,就是心快要熄灭掉的一个人,那他吃真武汤,他吃柴龙牡,那真是花钱吃垃圾。因为他没有精气被这些很好的方药用,这就是不得不讲的一个向度。
李辛说的六经六气开阖论,你必须《伤寒论》从头到尾每个方都开得很顺手才可以给你讲六经六气开阖论。李辛说这个人少阳还虚,你再用柴胡啊,少阳更开、更虚,所以你要用个阖上少阳的药,尤其他的厥阴、少阴还有裂缝,你这时候他体质还虚的,你这时候要用柴胡吗?那李辛给我讲个招,说你先把他少阳阖上,然后把这个病气啊,从太阴托出去,从少阴托出去,这样还好点。请问各位学过《伤寒论》的,这个招怎么用?你会不会?其实有,比如说,阖上少阳,把病气从少阴、太阴丢出去的,我认为郁李仁可以,这是李辛新教我的新招。就是我根本不用柴胡去开了,因为反正少阳虚嘛,阖上,从下面再丢垃圾,这可以。当然我们玩新招,没有一味药是《伤寒论》里面的,用的法都是《伤寒论》,就是下一个层级的讨论,不是今天的重点啊。
莫姐评说的:我们用五脏六腑的辩证,讲肝虚了怎么补一点肝,或者肺气虚损怎么补一点肺,哪里实了再泻一点,对不对?这个五脏六腑的阴阳虚实补泻呢,就好像说是钢琴声音不对了,那我们就来调调琴弦,那可是之所以《伤寒论》的方法是正常的,有的时候你的钢琴不对了,不是琴弦需要调音,而是你的钢琴里面夹了一只死老鼠啊,就是有邪,这样听得懂吧?就是有外邪在里面塞住了,你不把那个蟑螂老鼠拔出来的话,你调琴弦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是从五脏六腑的平调,有没有可能是哪里卡了一只老鼠。那莫姐就说,像我们大陆有一些很好的医生,他的脉法很好,可以找到你的身体有一块邪气,他就很有办法,因为他至少有能力钉死那只蟑螂老鼠了。可是呢,像这样子抓邪气特别有把握的医生,在遇到一个情况的时候,我们又有机会让他手忙脚乱了,那就是从少阴的底层到厥阴的最后的那一段,因为那一段你根本连蟑螂老鼠都抓不到,而是你的钢琴根本破了一个大洞。所以这段陈述,很多人是不是能够赞叹?这是一个真实的陈述。
因为我知道有那种抓邪气很在行的医生,他遇到一个钢琴破了一个大洞的厥阴病患者,比如说大肠癌,他一碰到那个病人,不但没法搞定那个病人的邪气,反而自己生病,也就是这么。但是这一整个排比下来的这个画面的转移,就是你哪一个能不会。再回头来说,你平调五脏六腑的药,你调琴弦的药,你每一个方里面的每一味药你都要放回这个表格里面去搞清楚。这个人到底坏到什么程度,到底是个太阳人,还是少阳人、太阴人,还是什么人。这些东西如果你不搞清楚的话,他明明是个少阴的人,那少阴的人已经很多药耐受不住了,你用了黄芪变笨,用了麻黄会变虚对不对,就是用了石膏会伤气,对不对?那你说他什么脾阳不足,胃火旺,这些都像,那叫做治标不治本,就是吊住他的症状,夺了他的命。所以我常常觉得,学中医不学《伤寒论》,荒唐!真的太荒唐了!我今天讲的这些不是玄学啊,是谁听都是基本的事情,这是最基本盘的事情,所以这一个向度的问题,要如何能处理好。
那“精”这个字,在三申道人版的《黄帝内经》有一句很可爱的话,他里面的那个排比,是现行版的没有的,他重点是能量到物质的顺位啊。因为“精”放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你想到“精”这个字会不会第一个想到男人交配喷出来的那个玩意.或者是“饮食入胃,消化水谷之精”,你会是觉得是“精”是水谷消化之后的轻的阴柔之精,对不对?但是这个“精”的的确确跟男人交配射出来的那个东西有正相关,可是他的位阶非常的重要。就是你看啊,“化”是潜在大宇宙的意识。就是如果这个宇宙他有一个总体的意识,我们说上帝的旨意,对不对?就是希望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那个大宇宙能量处理的愿景的发展方向,这个叫做“化”。那“气”的话,如果今天我们把这个肉体毁灭了,剩下一个鬼魂,那构成鬼魂的那一个人,我们叫做“气”,就是灵魂。灵魂如果是个气球的话,里面装的是“气”,这样懂吧?然后“形”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说的少阳膜网。就是你身体有个电磁场估出你这个肉身的形状,然后在这个电磁场里面铸模,铸造钱币的那个模,能量的铸模里面,你去搜集物质的成分,去组装成肉身。物质的肉身就叫做“味”。这样能听得懂吗?
然后在那本《内经》里强调一个东西,他说这五个东西是彼此得以抽取能量、互相转化的。他说什么,你用了黄芪,就有可能伤了智慧。你用了黄芪会加强“形”这个部分的肥大啊,就“味”那个世界抓过来很多帮你长肉,可是长了之后“气”虚了,你懂吗?就是你要这一块肥大,你要注意彼此之间的牵扯关系。那么无论三申道人版的《黄帝内经》或是现行版的《黄帝内经》都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就是在“精气化”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叫做“神”。那这个“神”,是说精跟神这个东西呢,好像神跟神撞一块就变精,精跟精撞一块就变神,所以“精”这个字是“神”的变体。我们今天说“神”,是表面意识里潜在意识的含量,可是这个东西是以我们的意识心的向度来讲的。
可是中医说的五脏藏精,五脏藏神。那五脏藏精,六腑藏什么?六腑藏大便。就是六腑是管道状的东西,《黄帝内经》说,六腑是满而不实,五脏藏精,满而不实。五脏是满满的,可是完全不会塞到。那六腑是反过来的,实而不满,他有具体的一坨东西在那里,但是反正你不便秘的话,你明天是会走路的嘛,所以不会满。所以具体有形的营养物质在六腑里面的传化,是我们每天都看到的,容易理解。但是五脏里面,塞得饱饱的,却没有让你塞住任何感觉的东西,弥漫在五脏中间,没有占空间,不在物质的层面占一坨空间的,那个“精”是什么东西?而这个精又跟神在《黄帝内经》是完全平行排列的,精神,精神。我们说这个人精神病,神病就是精病。精跟神的向度呢,我们再加一个注解,都是要用原书当原书的注解,你拿《伤寒论》来注《黄帝内经》都不行,那拿原书当注解。“精”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在男人跟女人相遇的时候发生。好吧,男人交配就叫精,不是这个意思,是一个男人在跟女人交合的时候,那个精子跟卵子相遇的时候,他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在那个点上,有一个“化”可以用来调动你的“气”的机会。就是上帝掷出的色子,就即使父母都是高个子,他们在生孩子,非常可能生出一个矮冬瓜,几率,就是一个排列组合的可能性的那个几率,是上面神——“化”在丢那个色子。所以你不要说我今天挑的男人,三高,基因特好,你就硬是生不出来那么好的下一代,是不是会有这种事情。所以上帝要涉入人的基因是从这个地方涉入的,为了排列组合的几率的发展方向,就是精,这是《黄帝内经》专门要定义精的地方。所以说会不会牵涉一点男人性交的时候射出的那个东西,多多少少。就是大宇宙对于这个jiaxi的发展,他有一个修改中间这个蓝图的权利,我借助你的基因帮你改一改这个基因。】
6,道观照下的心主神明蕴义的揭示
1、同本于神化生的志意与药之性味的等效性的说明
前面针对《素问·五运行大论》对神作用的描述,我们讨论了宇宙神系,即“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其中,以五行为归类,诸多的元素归在同一神系。如在木,除风木肝喧酸等外,还有“其志在怒”;如在火,除热火心暑苦等外,还有“其志在喜”;如在土,除湿土脾静兼甘外,还有“其志在思”;如在金,除燥金肺凉酸外,还有“其志在忧”;如在水,除寒水肾凛咸外,还有“其志在恐”。很显然,上述五行归类的元素中,包含有药物之四气五味和怒喜思忧恐五志,那么,既然这些元素同本于神的化生,如果药物之四气五味能调治疾病,则怒喜思忧恐五志亦当可同样调治,故《内经》既有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调其气使其平也”,又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和“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志意调病法。如此,志意与药物之气味在防治疾病上找到了共同的逻辑起点,即神化生的本源性。而对神化生之本源性的进一步思考,则把我们径直带入到中医心主神明的“本地风光”中。
2、心主神明的本体意义的开显
(1)关于心道一元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意为天地动静的纲纪,是由神明决定。天地动静的纲纪是什么呢?《素问·天元纪大论》直接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我们在上述《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做了充分的描述。神明,神之显也。而道为体,神为用,故亦可说,神明者,道之所出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与人神相通应的,这是天人合一的一个经典表述。人神在人体中指什么呢?毫无疑问,人神与心直接相关,所谓心主神明也。关于心,《灵枢·邪客》定义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关于心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五运行大论》言道之用,其神在肝在心在脾在肺在肾,且相应之志在怒在喜在思在忧在恐,而《内经》则谓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焉。因此,心道相应也,合而揆之,可谓心道同体,心道一元矣,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本来如此矣。归根结蒂,道之用就是心之用,心之用就是道之用,心用即神用。心道一元的揭示,使我们对中医的认识及合道手眼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自学中医很难吧?你有没有发现,中医越学越难,越学越杂乱?
你是不是看了很多中医书籍,但感觉看得越多,学得越多,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学?
所以你得开始回归了,回归什么?回归到阴阳,回归到一元之“道”上!!!
一、悟到三个最重要的中医核心:
1. 阴阳平衡的内涵,阴和阳在人体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指导中医治病的核心
2. 人体各脏腑的升降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因为什么紧密结合动作的
3. 为什么在临床治病时,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此图的阴阳核心,从理法,辩证,方药,无一例外
二,揭示中医辩证的至简之道-----阴阳辩证(实战要旨)
阴阳辩证的重要性,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你开方治病,最最重要的的就是阴阳辩证,因为你的开方的思路和方向,一旦阴阳错判,直接受害的就是患者
无论复杂的还是简单的病,首先你得保证寒热用药的方向一定不能错,所以只要准确辩证出人体的阴阳状态,阳气的多少,你才能出手就是对的,因此,在这套导图中,我将自己所有的阴阳辩证心得,通过“实战要旨”和“系统方法”两个方面,让你最大限度的辩证准确
1.实战要旨(阴阳辩证的要旨,全在这里一一详解)
在这里,不妨直接告诉你一个重要,就是中气,临床辩证最最重要的就是辩证出中气的寒热,如果你看过《四圣心源》《圆运动》就知道,中气是整个五行运转的中枢,中气一败,气血津液都失去流转,所以临床实战,首要就是判断中气的阴阳(记住:中气若寒,元阳必虚)
2.系统阴阳辩证方法(11条辩证秘法)
这11条辩证秘法,全是古人在阴阳辩证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从中不断收集,古人的临床阴阳辩辩证精华,全在于此,用这11条辩证秘法结合实战要旨,在你临床实践时,辩证阴阳决定无错
三,详解虚火上冲的“以土伏火”,引火归元之道(让你不再滋阴清火来治“假火”)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或是看到这样的医案,患者上焦火象严重,比如咽痛,口疮,失眠之类的上火,很多医家都是用滋阴降火,清火的方式去用药,但效果却不好,而另一医家,下手就是全温热的药,奇怪的是却患者的上火现象却得以恢复,按说一片火象,再下温药治之,必然火上浇油,只会更严重的,事实却是恰恰相反,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类下温药的医家,大多数用的是“以土伏火”之法,此法有三个临床实践的好处:
1.使温热药直接下达肾元(因为土伏火,让火真正下行)
2.使温热药持久温阳(想想小时候家中的取暖炭盆,若想第二天仍然不灭,要用什么方法
3.以火引火,引导上焦之浮阳下归肾元(火何以能引火下行?要知道水寒则龙不藏)
四,详解镇龙入海法,重镇潜阳(另一种引相火归肾封藏之法)
这种重镇潜阳之法,可以说是以土伏火的兄弟篇,两种方法都可以让上焦浮越之火,下归于肾元,重点是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技巧和优点,打个比喻吧,以土伏火法可以说是以柔克刚的太极拳,而镇龙入海法就是刚劲有力的洪拳,在实践运用是,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
五,一元治病三法(从“一元”上用药,三把“宝剑”治百病)
自学中医,首先目的是为了能治治常见的病,我想你应该看过不少书籍,传统中医的各种思路你都了解过,应该感觉到传统中医从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八纲等等,是非常细致的辩证和治疗方法,对于自学中医来说,传统的中医,100个人当中,最多只有一个真的能学通的,因为这种细致的辩证和治疗,首先要过脉法关,自学中医最难的就是脉法,所以,自学中医,要学会从整体、一元来治病,运用一元治病三法,不说能成为中医高手吧,只为了能真正的治治一些常见的病,这样自学中医也算达到目的了:
1. 温阳法
温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立足于先天元阳,只要辩证出元阳不足,开方用药立足于元阳,温阳法,最重要就两个字一个是“温”一个是“通”只是重点在于如何“温”如何“通”,就像子弹与火药
2. 归元法
这个上面讲过了,就是“以土伏火”和“镇龙入海”,这两种方法,在现代的社会可以说是非常普遍,因为现代社会的抗生素,冷饮,空调,不良作息习惯,生活压力和烦恼,人体的阳气普遍不是虚弱,就是上越
3. 滋降法
这是真阴虚的治疗之法,同样是立足于先天元阴,因为元阴和元阳是整个阴阳流转的动力,阴降阳升,一气周流循环不息,若在临床辩证出是真阴虚,那么用药立足于滋其先天元阴,断然不错
(2)关于“心为神之舍”之先天与后天
如果说,心道一体,人体不就天生与道合一了吗?不就天生就得道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说心道一体是本质上的,是一种先天的状态,而后天的状态又是复杂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就体而言,《灵枢·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既然是“舍”,意味着心是有形的,有相应的“器”。《易化》曰:“形而之上之谓道,形而之下谓器”,就理论而言,虽然本质上心道一元,但心在生命之一定阶段是道的后天的形而下之“器”,这后天的“器”就会受到天地阴阳气交变化的影响而可能不同程度偏离道的纲纪,导致“主明则下安”出现麻烦。二、就用而言,《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意为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神变化的起源。心神在后天的用,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对下面的经文作一个观照,《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处说的是人后天心神活动的来源及其变化发展过程,其不仅蕴含有两精相搏而留下的“其中有信”,而且还有其心“任物”功能带来的后天的“意志思虑智”的形成,如果这些活动偏离了天地之纲纪,就需要调神养生,以合天地神明之道。故《灵枢·本神》紧而续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而人之所以能够调神养生,在于心为神主故;而心为神主,本质上在于心与道同体,神明出焉故。心如斯本质,使其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至哉斯言。
道家对“目”非常重视,在《黄帝内经》灵枢的大惑论中也讲到同样的观点。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意志乱。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揣。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黄帝问他的老师,我曾经到一座很高的山,山上有个平台,因为山很高很高,我在那里走得非常小心,走一步看一步,伏着身子爬上去,觉得头晕眼花,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人的眼睛,才能有精明视物的作用。眼睛使五脏六腑的精气所聚的地方,而且也是我们的营气和卫气、魂魄通行和蕴藏的地方。
所以当人的精神很疲劳时,他的魂魄就散了,志意就乱了。什么叫志意呢?志就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意就是你当下的心思。当一个人精神太疲劳的时候,他的志意已散乱掉了,本来要做的事情,可能马上换成另一个想法,过会儿又换个想法,不能聚焦,这样会引起我们精神和能量更加分散,什么都成不了。
眼睛时内心的窗户,心是我们精神的住所。当我们的精神散乱,神气就不能相互协调,就不能正常思考,自量自知,那么进退就会有误。在这种状态下,到了跟平常很不一样的地方,精神魂魄就会更加混乱,更加分散,心神不安、魂飞魄散,这个时候就会迷惑、头晕。
这些摘录的段落大家可以读一下。岐伯时当时很伟大的巫师、医生、国师,是能跟天地万物交流的人。我们现代人都是以我们的五官,以我们有限的大脑和思想与世界交流,版本是比较低端的,信息不够全面。
这些大巫师不需要设备和软件,不需要麦克风和摄像头,也不需翻译,就能读懂万物的语言。我们的接受力如果能达到他们的1%,学什么东西都会很快的。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有一种情况是你的心想要一样东西,但是你更本质的部分——神,不需要这样的东西,这两部分如果有冲突,也会引起散乱迷惑。我们现在人也是很多这样的。就像大象前面吊着1根香蕉。这就是”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如果一直在这个状态里,就是视误,就会看错、迷惑。
但如果能让自己离开这个不适当的环境,安静一段时间,让自己散掉的精神魂魄慢慢地收回来,回到原来那个稳定的状态,它就会恢复。像现在大人的神经衰弱,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感觉统合综合症、交流障碍等等,都跟这部分有关。但是现在的治疗却往往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希望家长注意,也希望小朋友也能大胆地说出心里地感觉。
我们经历地每一件事,最后都是内在地心理模式在发生作用,这个模式与我们地能量层次是紧密相关的,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一般的外感、内伤、饮食、作息,都属于外因,但是我们内在地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传统文化里把人的心神分为元神和识神。识神就是我们的自我,社会心和自我心,元神是我们的本心。我们做自己想做的那个人或者是社会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人,但是你真正是谁?真正需要去做什么?却不太容易体会到。这也是一种分离,心和神的分离,也会”惑”。
如何能觉察到心和神的分离呢?需要观察和体会自己的生活,当你发现自己有很多纠结,有很多不能控制的、突然就爆发的愤怒的时候,比如那头大象很想吃那根逗引它的香蕉又吃不着的时候,比如你本来是一头快乐的小毛驴,但是你妈妈告诉你成为老虎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然后你就从小顶着老虎的壳,不吃草去吃肉,学着做老虎该做的事,这样就是一种分离,真不如去做一头快乐的小毛驴。
7,合于道的基本精神与境界
心调神养生的基本精神,首先反映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此相参,《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周易·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故调神养生的根本在于虚静,对此,《中庸》更从体和用的高度给出虚静调神的精义,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虚静在“喜怒哀乐”的“发”与“未发”两种状态下都能实现曰“中”曰“和”也,并一语中的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即“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医的真谛,得无相与乎?具体而言,《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后又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再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揆度此处经文,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次第,即通过虚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治),志意和则阳气固,阳气固则精神专一,终致“服天气,而通神明”,这实际上是一个以调神为主,完成个体生命精气转化的最佳化,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过程。这里,“阳气固”是个关键环节,它是阴阳关系之要害,是我们治病上的具体着眼点,同时也是人体积精全神,提升生命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对精气神和谐状态最佳化的积极追求和体验,实质上是一种对生命的修炼。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描述,便是这种修炼功夫所能达到的不同境界的认定。因此,在中医看来,调神不但能养生,而且还能超凡入圣,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愿景。而作为中国道家标志性成就的内丹术,则把这种精气神的修炼,在理论与实证上推上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一个守丹田、通任督、积精全神、合道若一的系统程序。因此,有学者认为“内丹学实为中医学的极至。